欢迎来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内江市委员会网站!
学习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委工作 > 学习研讨 > 正文
我是怎样写信息的(下)
发布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7/9/13

第三部分  信息实例分析
    2013年以来,我一共写了39篇信息,我交流一下我的信息题目,大家可以感觉一下我的选题方向。
1 警惕笔记本电脑成为下一个"柯达胶卷"  IT业低成本代工模式应及早转型
2 国内外乳业巨头逆行扩张  "海归"奶粉致国内奶牛养殖业前途堪忧
3 懒种植与粮食进口激增并存现象值得关注
4 关于光伏产业发展出路的几点建议
5 实施粮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汪  批)
6 集成电路:最大外贸单品如何走出困局摆脱进口依赖
7 价格走高出口走低我国水海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8 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量开门大跌,应予关注
9 应制止机关事业单位年休假普遍性"折现",让带薪休假成为休假而不是假休
10 务必让慈善援建教育项目活得好活得长
11 拆船业亟须政策扶持
12 应尽快制止税收造假!   (李  批)
13 尽快制止财政花钱"买"外资
14 一季度服装出口增长逾两成 恢复增长还应控制幅度
15 加强高校实验用高危物品监管 防止小概率投毒演变成公共安全事件
16 五对伴生性问题危及我粮食生产安全
17 应关注城中村改造对大学生就业的挤压
18 引导农民自愿以农地置换城市住房与社保 提高城镇化质量
19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五个着力点
20 建议发挥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冲突中的安全阀作用
21 集成电路出口倍增难掩行业发展尴尬
22 建议在南极洲引建寒山寺弘扬和合文化
23 海关实践表明对电子商务征税应慎重缓行
24 社会管理急需建立冤屈"拆弹"机制
25 警惕行业化倒卖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引"洋垃圾"入境
26 应关注非贸易渠道海外购药的危害
27 三个转向改进外汇储备管理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28 地方绕道楼堂馆所"禁建令"有三部曲
29 解决钢铁产能过剩有蓝绿金三色通道
30 警惕"谷底"订单激增减缓造船行业复苏进程
31 乘"减评"东风为基层"减牌"
32 建议统一核定征收高校科研酬金个税,以税收优惠促科技创新
33 关注出口型加工企业服务外包合同额的"人工干预"现象
34 把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培育农村护工队伍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措施,抓紧抓好
35 简政放权不能为简而简,七个不适应应予关注
36 注重城市气候规划,畅通风道治灰霾
37 城市饕餮信息化盛宴须警惕消化不良

38 自贸区扩容应审慎,试点不要仓促推开
39 "通安事件"又爆,拆迁外包当慎
    接下来,我再交流一篇信息实例,这篇信息去年被汪洋副总理批示,批语是:"九三学社龚震的建议很有见地,富有战略性,请研处。"信息的原文是:
    实施粮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九三学社中央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苏州海关干部龚震反映,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增长3.2%,连续九年增产。粮食连续多年增长,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值得欣喜。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是以化肥农药的高投入来获得粮食的高产出,这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付出了不小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超过世界总用量的30%,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年施用量达到140多万吨,利用率也仅为30%左右,未被农作物吸收的部分导致我国至少1300万-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而为了提高产量,又要施用更多的功效更高的化肥、农药,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使得农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系统稳定性不断降低,粮食品质也受到很大影响。
   为此,笔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不是长期稳增长的问题,而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是2013年的"十连增",以及更多年份的增长,而是要转变增粮方式,着手实施我国粮食生产方式和格局的转型升级。具体建议如下:
    1.解决土壤质量问题,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是土地,因此必须首先解决我国土壤有机质低下的问题,减少土壤中的有毒成分,恢复土壤的团粒结构。建议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循环农业需要不断输入技术、信息、资金,使之成为充满活力的系统工程,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藏粮于地也是"藏粮于科技",是依托科技投入,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农业的循环系统健全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就会不断提高,土壤的理化性状也会越来越好,耕地的质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粮食就可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2.解决耕地休养问题,允许低产休耕。我国的人口、土地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实施耕地休耕制,但可以在局部耕地上实施相对性的休耕。建议在不危及全国粮食总需求量的基础上,对耕地分区轮流禁用化肥农药,施用有机肥料,保护地力,这可能造成相对休耕年份这些耕地上的粮食减产,但只要在宏观可调控范围内(比如年度间的调整、国内储备的调控),有关部门应允许相对性休耕的减产,并核减该地粮食生产任务。当相对性休耕地区的耕地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可以部分取代粮食主产区,让粮食主产区也能腾出时间进行局部轮换的相对性休耕,这将为粮食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3.综合利用全球资源,缓解国内压力。建议:一方面可以更多地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粮食。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共进口粮食8025万吨,价值42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9%和25.5%,其中尤以谷物和谷物粉进口增长最快,2012年共进口1398万吨,价值47.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6.7%和134.2%,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另一方面也要更多地"走出去"到他国土地上进行农业开发。在南美洲、俄罗斯等国,我们早已"走出去",但需要在科学的战略思考基础上进行合作机制的创新,比如签证限制带来的劳动力壁垒、俄对远东安全的顾虑、"走出去,拿回来"的国家政策支持、设备粮食进出的通关成本等;而广袤的非洲大地并非我们输出技术、资金,他们提供土地这么简单,社会稳定性和劳动力都是制约因素,需要高层次的顶层设计,才能真正"走进去"。综合利用全球资源,无论是直接进口粮食,还是借地产粮,都可以为国内相对性休耕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4.综合利用山水资源,补充耕地不足。我国水域辽阔、山地广袤,但在粮食获取中,却长期单一依靠耕地,水生植物淀粉一直被忽视,山林植物淀粉的生产潜力也没有充分发挥。建议建立耕地为主,山水为辅的立体粮仓格局,在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性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对耕地资源的压力。我国水生植物淀粉和山林植物淀粉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属于健康的食物淀粉,如葛根、蕨根、摩芋、橡子等等,它们的淀粉风味独特,制作的糕饼、点心很受欢迎。可以说,田、林、山、水,到处都是粮食的源泉,"立体粮仓"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不可小觑,我们不要因为粮食丰产就遗漏这些珍贵的粮食资源。

    信息短则几百字,长不过一千多字,但我看来,每一篇信息都是浓缩的论文、微型的调查、精短的提案。这篇信息一千多字,中心思想是认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再靠连续增产,而应实施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建议实行轮换休耕,提高土壤质量,并通过更多地进口粮食、到他国种粮,综合利用山水粮食资源等,为农田休耕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信息动笔到上报我花了两三天时间,而前期无方向地广泛阅读到逐渐明晰主题的过程却长达一年。其实,每一篇信息可能都需要这样的过程:看到感兴趣的素材先收藏着,在收藏中相关素材会相互启发,然后因某个事件触发,再巧妙揉合前期思路,一篇有内容的信息便诞生了。下面,我通过解剖这篇信息谈谈个人对信息写作的粗浅体会。
   首先,贴近需求,供需对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信息的供给方,这是写涉农信息需要把握的"市场"需求信号。但这类需求信号基本是长期性的大话题,专家学者提交的调查报告、研究成果可以说是连篇累牍,要在千字的篇幅里脱颖而出,就不能是水货、假货、大路货、样子货,要有独辟蹊径的方法和柳暗花明的路径。
   其次,积累素材,互为启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大多数人认为农业是绿色部门,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只是对传统农业的理解,现代农业主要通过化肥农药的投入来获得高产出,化肥农药恰恰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联系到2012年九三中央《关于推进面源污染防治的建议》的提案,其翔实的调研数据,使我觉得有文章可做。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这几份素材既有互相印证又有互为矛盾的方面,我的思考开始向农业生产的生态性方面靠拢,多方面公共素材的互相启发使一些观点性的东西逐渐浮现。
   第三,惯性思维,可以质疑。最直接触动我写这篇信息的是国家统计局宣布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粮食"九连增"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值得欣喜,但九连增之后是不是还要十连增、十一连增下去?按照现行政策思路、工作惯例、政绩追求,这是必然的。现在我们看到,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毫无悬念地"十连增"了。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粮食产量不可能永远增产下去,这既不符合实际,危害也很大。所以,应该有个稳妥恰当的理由,让决策者下定决心中止这种习惯性的数字式、粗放型增长模式,实施粮食生产方式和格局的转型升级。
   第四,提炼观点,服务大局。在同样的播种面积下,粮食大幅减产,这是谁都吃不了兜不住的大事件,而如果减少播种面积呢,减产就顺理成章了。《汉书·食货志》记载西周土地制度已按照土地肥瘠确定等级及休耕,明清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土地几乎从不休耕,但因为使用有机肥料,地力尚可保持。现代化肥农业兴起后,欧美乃至日本都已实行休耕,1993年,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将农田休耕作为一项环境手段。以化肥农药的高投入来获得粮食的高产出的国内耕地,如果再不进行休耕式治疗,不仅环境危害越来越大,而且将难以继续承担高产重任,国家粮食安全也会愈不安全。我们已经在北中国大草原实行轮牧,在南中国大海实行休渔,为什么独独不让我们的大地休耕,反而用化肥充当催化剂,让粮食生产能力像高铁一样不断加速,值得反思。
    第五,科学论证,有的放矢。国内粮食生产减少而消费不减,必须有一个切实可靠的解决途径,才能引起决策者的重视。传统观点认为我国大量进口粮食会受制于人,因为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涨价,哪怕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买家,比如铁矿石;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跌价,哪怕我们绝对控制这种资源,比如稀土,这固然有一些国家钳制中国的原因,但很多时候也缘于我们政策措施、技术手段及其它内生原因。目前我国从各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追求粮食产量,尽可能保证粮食自给自足。这个政策的前提是:中国的粮食生产不可能发生灾难和危机。但这个前提显然是不成立的。这样做实际上恰恰是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交到了外国人手上,它把国内的生产潜力发挥到极致,不留余地,而一旦国内发生粮食危机,国际市场供应不足,国内又无法扩产,我们就真有可能陷于困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主动扩张国际市场的规模,通过有意识地、连续地、有计划地进口粮食,来引导全球种植者开垦闲置土地,逐年扩大粮食生产,从而为我国粮食消费的增长或者其他不测事件作出准备,预留空间。是动员别人,把余地留给自己;还是动员自己,把余地留给别人;哪种方法更安全,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应该刺激外国农民放心地为中国种粮,适度优先地吃进口粮;而将国内农田轮流休耕,或局部杜绝化肥主动减产地相对性休耕,休耕的农田绝不能挪用于开发建设。此外,综合利用山林和水生植物淀粉资源,也是增粮方式。
   通过上述贴近需求积累素材、观点启发、综合思考以及合理论证过程,一篇信息便水到渠成了。在这一过程中,观点并不一定都是独立的创意,但要有对症下药的新"处方",药还是那几味药,组合变了,功效也就大不同了。

   我就交流到这里,耽误各位的宝贵时间了。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