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内江市委员会网站!
学习研讨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委工作 > 学习研讨 > 正文
《孙中山先生的光辉一生》——李冬柏教授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上的专题报告
发布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27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逸仙。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后人称其为“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中国国民党总理、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由于对中国民主革命贡献巨大,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称他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值此孙中山诞生150周年之际,本文就以简略的文字探讨孙中山一生的巨大贡献。

    一、革命、爱国不断进步的一生

    孙中山生于1866年,当时的清朝政府已失去了最荣耀、最辉煌的岁月,正蹒跚迈入迟暮之年。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清政府处于严重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内有太平天国起义的余扰,外有各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清政府的腐无能,致使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极度动荡,人民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面对这种现实,加上孙中山少年时期在夏威夷生活的切身体验和他所接受的英国式教育,让他产生了对英美国家社会和政治的向往和改变国家的命运让同胞过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想法。

    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的医学院毕业后,到当时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挂牌行医,但是因中国人在外国殖民地内得不到尊重,受歧视,不得不被迫移居广州。在他行医的一年多时间里,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政府的无能和人民的痛苦。在他求学于檀香山和香港期间它就经常和同学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发表救国言论。加之他亲身感受到英美和香港的繁荣兴盛,对比自己家乡的贫穷落后,和官僚们所表现出来的保守腐败和贪墨营私,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中国当前的忧虑和未来的前途问题。1894年初,孙中山整理了他20多年的中西教育所获,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提出了他的救国强国理,展示了他的救国志向和抱负,并上书当时的洋务运动首领李鸿章,提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即“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假如能“举此四大纲领而举国行之”,就能“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20年,必能驾欧洲之上”。

    孙中山满怀希望,满腔热忱的上书李鸿章阐述自己的救国理论,表达自己的救国理想和抱负,但却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点回应。失望之余,孙中山11月24日赴檀香山(现属美国夏威夷群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至此,孙中山便坚定不移地走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后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后因事先泄密,起义失败。

    1896年秋天,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孙并被邀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900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而失败,孙返回日本。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继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离开日本赴南洋,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

    1907年5月委派许雪秋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是第三次起义。

    1907年6月孙中山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历十余日而败,是第四次起义。7月6日徐锡麟起义于安庆,失败殉难。同年7月,孙中山经越南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

    1908年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是第七次起义。4月,黄明堂起义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义。

    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于广州,是第九次起义。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游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

    此外,革命党人又先后发动包括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在内的多次起义,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在危难中奋击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咸起响应。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条件,下旨逊位,中华民国终完全取代过去的帝国体制。隔日2月13日孙辞去临时大总统,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

    同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被推为理事长。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

    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

    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后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

    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

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作不懈斗争。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从建立第一个资产革命团体兴中会到病逝北京三十年间,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反专制反侵略先后革命数十次,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追求民主共和,与时俱进的一生

    1894年孙中山以 “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口号创办兴中会,此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虽有强烈的反满情绪,但他却明确地提出要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要推翻满清统治。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对武昌起义后十数行省先后宣布独立也作了说明:“所谓独立,对於清廷为脱离,对於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於中央,斯经纬周於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1924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1月,应发动北京政变的冯玉祥电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

总的来说孙中山的思想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1、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2、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3、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4、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5、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6、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7、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8、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9、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三、富民强国不懈奋斗的一生

    孙中山以建设富强现代化的中国为己任,提出了建设发展祖国的系列蓝图。

    1.工业强国

    孙中山1919年用英文写成《实业计划》,目的是要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使中国国民经济以工业为中心实现全面现代化。孙中山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制电力、采矿、钢铁、机器等重工业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生产资料及技术装备,使工业繁盛,使国家富强;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纺织、日用品、印刷等轻工业部分,以满足民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为迅速发展实业,振兴中国经济,提高中国的国力,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实业应个人经营与国家经营同时并举。凡可以委托给个人,或由个人经营比国家经营更为适宜的实业开发,都应由个人经营,由国家奖励并以法律给以保护。不能委托个人的及独占性质的则由国家经营。这样既可让多种经济成分得以并存发展,又可使人民免受资本之害。这些真知灼见对我国今天的国民经济建设事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2.农业兴邦

    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里实现土地国有化主张,就是先由国家核定地价,然后国家按照所核定的地价照价收税,通过收地价税把地租的一部分转为国家财政收入,既可以解决中国的贫弱及人民的衣食住行的问题,又可以防止贫富分化及社会革命的发生,是一举两得。同时孙中山设想建立国营农场和农庄,努力发展国有集体农业经济:提倡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兴农:设立农器制造厂,采用农机耕作技术摆在首位,同时解决与农业发展有关的肥料、换种、除害、制造、运输、防灾等一系列问题;他主张把农业现代化与开放市场贸易等联系起来,提出应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作物如茶、麻、大豆、蚕丝等,搞好农产品的制作与加工,逐步以农业经济取代农业自然经济。孙中山这些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

    3.交通建设

    孙中山把交通运输的建设置于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孙中山所制定的六个实业计划规模都十分宏大,而且各项计划相互联系,以交通为重点而贯通,四通八达,成为高度统一,连贯的有机体,保证各地经济疏通,内陆荒芜之地均能开发。为配合铁路建设,孙中山主张大办机车、货车、客车制造厂,以供铁路运输的需要。公路(碎石路)要造100万公里,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等纽约港规模者数个,疏浚杭州至天津间的大运河,西江至扬子江间运河,新开运河与松花江间运河。孙中山关于交通运输业的理论主张和实践行为将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事业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4.国防建设

    孙中山指出:军警为立国之本,中国今日要务于扩张备军,以完成完全巩固之国,然后与世界列强并驾齐驱。他主张:以中国之力,练兵数百万,保我五大族领土,兴船政以扩海军,制造最新武器,以供扩张武备之用,使民国之军队能够争雄于世界。他晚年在《国防计划》一文中,列出了国防方针政策、军备人才、海陆空军建设等63项建设计划,并强调中国欲为世界一等大强国,及免重受各国兵力侵略,则需要努力扩张军备建设。孙中山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国防计划》夙愿,但是孙中山的继承者的革命实践证明,实现国防现代化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可靠保证。国防建设和武装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5.开发西北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对西北经济的开发与建设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战略构想,开发西北经济在孙中山看来对促进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促进全国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乃至对巩固西北边防,抵御外来侵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孙中山在开发西北经济上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政策:由国家收购西北地区的荒芜土地,建成家庄,长期贷给农民,使移民有地可耕,有田可垦;设立特别国家机关统筹安排移民事宜;专设兴农、殖边银行,创建金融支持;拔出专款扶持建立开发西北实业公司和科研团体;积极培养西北建设所需要各类人才。孙中山在开发西北的目的上不是侧重军事,而着重于经济,目的在改变西北贫穷落后的状态,增强国力,使西北与全国其他工业区一道发展,进而彻底改变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贫困落后的面貌。今天我们重视孙中山关于开发西北经济的战略思想,更凸显了孙中山《实业计划》的远见卓识。党中央决定,西部大开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各先驱者思想的合理继承与发扬光大。

    6.引进外资

    引进外国资本,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他强调经营上之发达,自然人力,资本三者皆有巨效。而今的谋中国之发达者,不患自然之力不充,人力不足,所缺者资本而已。资金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引进外资上,孙中山设计了两条途径;一是与西人合股建立银行;二是利用外资直接投资于实业。在这一途径中,孙中山又以修筑铁路为例,提出了三种更为具体的方式。甲:借款自办;乙:华洋合股;丙:外人包办。三种方式,各有利弊,而以丙法最善,可避免五害:一无交款回扣之害;二无购料回扣之害,三无按年出息之害;四无亏耗津贴之害;五无至期偿还原本之害。孙中山针对清廷借外债满足各种奢侈消费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弊病,强调要严格掌握外资合理流向,借外债以有利于社会生产而不可以供消耗之用。孙中山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那种闭关自守的状态已经过去了,世界上各国已联成一体,各国彼此之间开放交往,取长补短,已成为各国走向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孙中山强调利用外资,把中国纳入世界市场的认识,即使在今天仍值得借鉴和学习。

    7.引进外国人才

    孙中山明确提出取才异域,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思想。在引进人才问题上,孙中山认为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特色各种行业的专门人才。1923年,他在致函邓家彦时,表达了想借德国人才学问,在最短时间致中国富强的想法。随后,他又希望德国能派专家协助中国开发广西和实现国家管理商业。这样才能万端齐发,百业振兴。孙中山还希望通过引进外才加速我国人才的培养,并逐步替代外才。同时孙中山对引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极为关注,他强烈要求输入欧美日本人的新方法于中国,来实现中华民族实业的发展与振兴。孙中山认为引进外国的资金、人才、科技和经营管理方法,四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外资引进有助于人才的培训及科技和经营管理方法的吸收;人才的引进也便于吸收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和经营管理方法。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强调,结合中国国情,取长补短,要创造性地学习我国,反对照抄照搬。孙中山说:“内审中国之情,上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无论是从当时的历史实际考察,还是从更广阔的历史空间甚至是更为久远的历史角色来审视,孙中山开放强国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孙中山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构想,对我国现今经济建设仍起着巨大指导作用,因此,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国20世纪的伟人。


分享到: